|
- 您現在的位置:網站首頁 >> 圖書館 >> 圖書推薦 >> 《追風箏的人》:一本暢銷書的十年
《追風箏的人》:一本暢銷書的十年
人們幾乎很難意識到,《追風箏的人》已經在中國出版十年了。
因為,它似乎從沒有離開過公眾的視線:名人開的書單,學校的必讀書目,社交網絡一茬茬口吻真摯的讀者讀后感,總在重復這個名字。暢銷書排行榜上,一定能一眼抓出這本書紅得發紫的封面:夕陽里,懸在半空中的風箏剪影,腰封上印著那句著名的“為你,千千萬萬遍”。
2006年出版后,《追風箏的人》一直在當當網暢銷書排行榜前20位,且越來越受歡迎:2012年前十,2013年前三,2014年后連續兩年第一,今年有超過半年排名第一,而當當網的線上圖書銷量占圖書市場份額的1/3。在亞馬遜年度“最暢銷圖書”榜單上,《追風箏的人》也連續兩年穩居前三。
“應該說沒有書可以與它相比。”對于暢銷,這本書的海外版權經紀人錢德勒·克勞馥(ChandlerCrawford)如此形容。十年里,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·胡賽尼(KhaledHosseini)的《追風箏的人》在全球賣了3200萬冊,中國發行量超過500萬冊,即將第100次印刷,超過單冊《哈利·波特》的平均銷售量。
“每本書和人一樣,有它自己的命,《追風箏的人》確實是命比較好的一本書。”譚光磊說。他是這本書的中國版權代理,十年前,他把這本書帶進了中文世界。
代表作
直到賣掉《追風箏的人》的中文版權,譚光磊都沒有讀過這本書。
2004年,譚光磊25歲,留長發,是臺灣大學外文所研究生。大學四年里,他最潛心鉆研的是奇幻小說《冰與火之歌》,花兩年給出版社翻譯了這套書前兩卷。擅長中英雙語、又有翻譯經驗,他開始“一邊念書,一邊兼顧版權代理”,在一家專門代理外語書的公司開發英文市場。
那時,版權代理人(literaryagent)在中文出版界尚屬新興事物。這種職業最早出現在19世紀,類似于商業和文學之間的紐帶。英語出版社一般不直接接受作者投稿,作家把作品寄給版權代理人。簽約后,作家可以專心創作,由代理人與出版商交涉。
在代理公司,譚光磊的工作是從作家版權代理人手里買下小說,賣給中文出版社。他整天瀏覽美國“出版人市潮(PublishersMarketplace)網站,尋找有意思的英文小說給代理人發郵件,收到的99%都是拒信:對不起,我們已經有獨家代理了。
運氣好的時候,總會碰到一兩條漏網之魚。譚光磊看中一本小說《鹽之書》(thebookofsalt),寫20世紀初一名越南青年流浪巴黎,在文學沙龍當廚師的故事。通過郵件,他結識了這本書的代理人錢德勒·克勞馥,又因《鹽之書》合作愉快,不久又得到第二本書:《追風箏的人》。上網一查,是關于兩個阿富汗少年的故事。那是2004年初,這個關于阿富汗的故事已經在美國出版,但還沒鬧出動靜。
“聽起來很遙遠,自己也沒什么感覺。”但看新聞報道說夢工廠買下了《追風箏的人》電影版權,“那就試試看吧”。什么書能暢銷,譚光磊“完全沒概念”。
當年的法蘭克福書展,譚光磊梳著馬尾辮、穿著爸爸的西裝,第一次見到這位錢德勒女士。從書展回來,譚光磊收到錢德勒寄來的《追風箏的人》樣書。這時,《追風箏的人》在美國“已經一飛沖天”。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排行榜上,這本書停留了131周,超過著名暢銷書哈珀·李《殺死一只知更鳥》(Tokillamockingbird)的89周紀錄。
來不及細讀,他把樣書通通寄給了10家出版社。2005年,《追風箏的人》繁體中文版在臺灣出版,很快成為暢銷書。他覺得“賣簡體應該很簡單”,于是,帶著三本繁體《追風箏的人》飛到北京。
他想錯了。一家“特別知名的大出版社”組織了一個評委會,一群資深編輯圍著圓桌給這本書挑出了一百多個政治錯誤:關于蘇聯共產黨入侵阿富汗,關于伊斯蘭教和穆斯林。譚光磊聽得滿腦子都是“啊?”跟錢德勒商量,決定“絕對不刪改”。
與此同時,世紀文景的編輯鐘智錦讀完《追風箏的人》,深受感動,報了選題堅持要出。當時,文景的書社科類居多,小說出版剛起步,出版的第一本外國小說《達芬奇密碼》十分暢銷。最后,文景買下了《追風箏的人》簡體中文版權,當時的營銷部編輯王玲“并沒覺得有什么敏感的地方”,同意不刪改。
鐘智錦在編輯時太入戲,常邊哭邊工作,2006年5月,這本書中文簡體版出版。封皮上印著紫紅色夕陽下一只黑色風箏剪影。腰封上有智利作家伊莎貝拉·阿連德(IsabelAllende)的推薦,她曾被稱為“穿裙子的馬爾克斯”:“這本小說太令人震撼,很長一段時日,讓我所讀的一切相形失色。文學與生活中的所有主題,都交織在這部驚世之作里,愛、恐懼、愧疚、贖罪。”《追風箏的人》第一年銷售15萬冊,第二年翻倍,第三年第20次加印。
《追風箏的人》讓入行半年的譚光磊有了一本暢銷“代表作”,這以后,簽約圖書順利很多,“可說是我在這行站穩腳步的關鍵大書”。四年后,他成立了自己的版權經紀公司。
風箏
譚光磊第一次讀《追風箏的人》,是在賣掉這本書的中文版權后。
2005年,譚光磊從紐約書展回來,因為12個小時時差一個月睡不好覺。他翻開這本書,從下午看到半夜,睡著又醒來接著看。
《追風箏的人》講的是兩個阿富汗少年的故事。上世紀60年代,阿米爾出生在阿富汗喀布爾富人區,最好的玩伴是仆人的兒子哈桑。兩人一起打水漂,看電影,每年冬季參加風箏比賽。阿富汗傳統風箏比賽不單要放得高,還要互相進攻,被割斷線的風箏落下后,歸追到的人所有,象征榮譽。
阿米爾擅長割線,而哈桑永遠知道風箏掉落的方位。替阿米爾追風箏前,哈桑總說:“為你,千千萬萬遍!”在一次追風箏途中,哈桑被一群壞青年圍堵,他曾為了保護阿米爾跟壞青年結怨。壞青年決定羞辱他一番,他們雞奸了哈桑。阿米爾目睹一切,卻不敢作聲,還因無法面對哈桑,逼走了他。不久因戰亂,阿米爾隨父親逃往美國。
成年后的阿米爾成了作家,對往事無法釋懷,二十年后回到故鄉。戰亂中,哈桑被塔利班殺死,留下一個兒子,被迫當了塔利班的孌童,而豢養他的塔利班正是長大后的壞青年。阿米爾想帶哈桑的兒子回美國,又遇到層層阻撓,哈桑的兒子絕望地試圖自殺。
譚光磊翻到最后一頁,天已經亮了,“非常感動”。他仍然不太清楚暢銷書的必備要素,但他意識到“這本書可以感動我,也許也可以感動其他人”。
這本書出版后,世紀文景聯合新浪網,在網站上連載《追風箏的人》,又在電視讀書節目上推薦這本書。2006年5月初,《追風箏的人》豆瓣頁面出現了第一篇書評。
網友@提拉米叔給這本書打了五星,“史詩般的歷史景觀和蕩氣回腸的人性故事,這是一種久違的感動。”那是美國發動對阿富汗塔利班戰爭五年后,暴力事件頻發,街頭遍布炮火毀壞的房屋,喀布爾一個月發生6起自殺式爆炸。這本書讓讀者們第一次從戰爭新聞以外的地方讀到阿富汗的故事。
“這本書到底是不是作者自傳?”——這是當時讀過書的讀者討論最熱烈的話題。
作者胡賽尼承認,《追風箏的人》三分之二來自親身經歷。
和阿米爾一樣,胡賽尼的童年在喀布爾的富人區度過,家里房子很大,庭院夜晚的派對擠滿名流。父親是外交官,母親是一所學校的副校長,他夏天呆在學校里讀書,冬天放風箏,假日去電影院看約翰·韋恩的電影。
15歲那年,胡賽尼跟全家9口移民美國,坐著書中描繪的擁擠逼仄、時不時有人死亡的悶罐車。到美國后,父親只能做保安,母親在餐廳當服務員,靠拿救濟生活。成年后,他成了一名外科醫生。
1999年,電視上播放塔利班政府禁止阿富汗民眾追風箏的新聞,胡賽尼有感而發,每天5點起床,寫一點故事再上班。最后25頁的短故事完成,關于“追風箏的兩個孩子”。這個故事被寄往《紐約客》和《大西洋月報》等雜志,石沉大海。
“9·11”事件后,他打算把這個短故事擴充成長篇小說,又擔心時機不對,但事實卻恰恰相反。不久前,胡賽尼在一次采訪中說:“如果說9·11對這本書的出版和暢銷沒有影響的話,那就是我不夠坦誠了。”
經歷28次退稿,曾代理過斯蒂芬·金作品的經紀人伊萊恩·考斯特(ElaineKoster)接受了《追風箏的人》手稿,她打電話告訴胡賽尼:“我很喜歡這個故事,你一定會出名,成為暢銷作家。”胡賽尼家的電話答錄機至今還存著這段電話錄音。
伊萊恩和錢德勒兩位代理人最初看到的《追風箏的人》,人物命運跟現在不同。在原稿里,阿米爾的妻子是個不討人喜歡的美國女人,而結尾則以哈桑的兒子自殺身亡結束。在代理人和編輯的建議下,阿米爾的妻子改成了一名善良的阿富汗女性,哈桑的兒子被救活了,跟阿米爾一家在美國生活。最后,阿米爾為童年贖了罪,愿意“千千萬萬遍”為童年伙伴的兒子追風箏。
“救贖”的完成使得這本書更加具備了類似“賣座商業片”的基本要素——情節動人、異域風情,以及合家歡式的大團圓結尾。但這也成為了它被部分讀者吐槽的原因之一。2006年5月20日,在一邊倒的五星感動中,豆瓣上出現第一條兩星書評。網友@西閃寫道,除了舊日阿富汗、流亡美國的難民生活令人感到新奇,這本書完全是“美國影片中各種流行要素的大雜燴”。
這本書在中國的十年中,有近25萬名讀者在豆瓣上留下閱讀痕跡,一半人給它打五星。但也有一成讀者給這本書打了三星及以下。網友@貓熊認為對《追風箏的人》熱捧,“證明了被讀者文摘式的文字哺育大的一代讀者可憐的鑒別能力。”煽情、人物扁平、情節巧合過多、迎合美國主流價值,是這些讀者不喜歡這本書的重要原因。
錢德勒也曾擔心過,這些改動會讓這本書變成一個“花哨俗氣的迪士尼故事”,不過她認為最后“處理得還不錯”。“這本書直達我的內心,”經紀人職業讓她對書有直覺,“這本書講的是普遍的人性。”
這本書在美國出版一年多以后,“雪球效應爆發了。”胡賽尼說,那時找他看病的病人在診療時,都不談病情,只想聊哈桑和阿米爾。于是,胡賽尼決定成為職業作家。
正是這時,譚光磊收到《追風箏的人》,并把這本書介紹到中文世界。
十年
十年前,譚光磊對《追風箏的人》的預期是“賣5萬10萬非常高興,賣10萬20萬歡天喜地,賣到100萬已經放鞭炮了”。
十年后,譚光磊說《追風箏的人》“是我代理過最重要也最暢銷的一本書”,但是“說實話,沒有想到能賣500萬冊這么夸張的數字”。
《追風箏的人》在中國出版的十年里,世紀文景“有意識”地向學生群體推薦這本書,因為“這本書講的是孩子和他們成長以后的故事”。事實證明,好書推薦在學生中最容易“滾雪球”。《南方都市報》一篇報道中,東莞超過5所學校的老師推薦過《追風箏的人》,甚至幼兒園老師也推薦家長給孩子講這本書的故事。《今日早報》報道,在杭州中學學生“最受歡迎的書”調查中,《追風箏的人》名列第一,遙遙領先第二名《三體》。2014年,清華大學學生暢銷書排行榜上,《追風箏的人》位居第三。
2007年,《追風箏的人》電影劇組來到中國。導演是擅長處理禁忌題材的德國人馬克·福斯特(MarcForster),他帶來3名小演員,是從阿富汗學校2000名兒童里選出來的,飾演童年阿米爾、哈桑,以及哈桑的兒子。因為在阿富汗拍攝受到塔利班威脅,他們不得不轉移到和喀布爾民風相近的新疆喀什。
電影八成以上場景在新疆拍攝,主要展現戰前兩個少年的童年往事。電影里,阿米爾和哈桑在迷宮一樣的喀什老城里追風箏。作者胡賽尼在片場,這是這位2014年排名“在中國最賺錢的外國作家富豪榜”榜首的作家唯一一次來中國,呆了兩個月。
同年,譚光磊把胡賽尼的第二本書《燦爛千陽》介紹進中國,講塔利班統治下被侮辱損害的女性故事,《華盛頓郵報》《紐約每日新聞》等媒體認為這部書甚至“超越了《追風箏的人》”。
電影上映和《燦爛千陽》出版,不少人又找回《追風箏的人》翻閱比對。2008年,《追風箏的人》一年豆瓣書評比上一年翻了兩倍還多,并在接下來的五年里,穩居當當網暢銷書榜的前20位。
2013年感恩節,美國總統奧巴馬帶女兒逛書店,選購了20多本書,其中有《追風箏的人》,“總統給女兒的書單”在網絡上鋪天蓋地。年底,明星高圓圓在《快樂大本營》綜藝節目里推薦了《追風箏的人》。“銷售本來漸趨平緩了,突然之間又爆炸,還一直往上走。”這被譚光磊稱為“神秘的突發事件”。
當當網是《追風箏的人》主要銷售渠道之一,排行榜根據讀者購買量數據實時更新。據當當網圖書公關關系經理王倩紓介紹,當當網會為暢銷書提供顯眼的頁面,讀者購買文學類書籍后,也總會被關聯推薦這本暢銷書,而當當網的暢銷排行榜也會對實體書店有影響。
名人推薦后,世紀文景更改了當當網頁面的宣傳語:“快樂大本營高圓圓感動推薦,奧巴馬送給女兒的新年禮物。為你,千千萬萬遍!”2014年,《追風箏的人》銷量陡增,并達到中國十年銷售的頂峰,一年賣出88萬冊。
愛、戰爭、人性、成長、贖罪,《追風箏的人》三百多頁覆蓋了人類世界的所有母題,跨度大的讀者群都能從中找到共鳴。讀者間的口碑和阿富汗的話題性,使它從未淡出讀者視線。再加上高圓圓明星效應,后3年的銷量比前7年的總和還多,在2016年年底超過500萬冊。
“書好絕對是必要條件,但賣到什么程度,卻沒有辦法預期。”譚光磊笑言這本書的“命好”,能暢銷十年且如此大賣的原因之一是趕上了好時候,電子商務和社交網絡的大發展使得不同區域的讀書趣味差異縮小,不論在貴州山區、煤都山西,還是毗鄰香港的東莞,“《追風箏的人》都是小說類暢銷書”。
在中國出版十年后,世紀文景推出了《追風箏的人》紀念版。胡賽尼寫了前言,紀念版還附有一套阿富汗攝影集,一名意大利攝影師在過去二十年多次赴阿富汗拍攝,記錄下阿富汗是如何從一片能夠無憂無慮追風箏的樂土,漸漸變為現在滿目瘡痍的樣子。
今年,豆瓣上關于《追風箏的人》書評比上年翻了一倍,又有超過一千名讀者寫下新的讀后感。而“神秘的突發事件”中的明星主角則變成了在年輕人中更有影響力的胡歌和竇靖童,前者為粉絲推薦的書目中,《追風箏的人》榜上有名,而后者則坦言,作品《brother》的創作靈感正是來自《追風箏的人》。
世紀文景當年出版這本書的王玲說,“老一撥讀者長大了,又有新一撥讀者進來了。”十年里,看這本書的讀者一茬換了一茬,就像書里一代替一代追風箏,然后長大,像一個輪回。而在當當網2016年年中好書榜虛構類榜單上,《追風箏的人》依舊排名第一。

上一:閱讀,為了生命的完整
|
版權所有:淮陰商業學校網絡信息中心 電話:0517-83615006 |